學習意味著什么?學習意味著有一個目標可以趕超,這個時候,你可以說,你在學習。創(chuàng)新意味著什么?創(chuàng)新意味著你沒有目標可以趕超了,必須自己創(chuàng)造一個目標,從而趕超自己。當代很多人都喜歡的一件事情是摸著石頭過河,因為這樣給人的感覺是踏實的,前人走過的路再走一遍,不逾越,這才是學習的硬道理。甚至有人覺得,標準已經(jīng)被劃定了,我只要是跟從就行,我是萬萬不能制造標準的,那樣不規(guī)矩,可笑之極。
因此,今天跟大家談談《封神第一部:朝哥風云》。這是一部取材于古典神話小說《封神演義》的大型魔幻故事,本片號稱要拍成中國版的《指環(huán)王》,且當你看完了之后,一定會對于這個雄心壯志大加贊許。本片講述了什么樣的故事呢?殷商二王子壽能征善戰(zhàn),立下了赫赫戰(zhàn)功,然而它的父親羸弱,大皇子把持著朝政,壽在打破敵軍之后,被妖狐所迷惑,回朝之后,壽殺死了大皇子成為殷商的王。
為了讓自己的王位永固,壽想要在酒席宴前誅殺四大伯侯,結果卻最終放跑了西伯侯姬昌。姬昌的兒子姬發(fā)從小就被殷商扣留在壽的身邊當作人質(zhì),為了防止姬昌造反,壽將姬發(fā)收為義子。然而當姬發(fā)看到壽在妖狐的迷惑下禍滅人倫的時候,姬發(fā)決定逃出朝哥,并最終勝利逃離,這就是本片的故事。
這是一部優(yōu)秀的電影嗎?看你從哪方面去看,從服化道去看的話,本片的服裝,演員的裝扮,道具的使用,角色的設定,布景的裝飾等等,以及演員的演技故事架構都可以說很不錯,一場視覺盛宴是可以概括本片的,這是本片的優(yōu)點,然后呢?然后沒了。
為什么沒了,因為本片取材于《封神演義》,但并沒有按照那部經(jīng)典小說的故事梗概來設計劇情以及人物,因此,作為一個中國人,作為一個熟悉這個故事的中國人,看了本片之后,覺得很兒戲,不知道外國人看了會怎么樣?估計是很熟悉,為什么熟悉,因為本片不論是人物設定,還是故事矛盾沖突亦或者是角色的妝容,我們很難看出這跟《指環(huán)王》有太大的區(qū)別。
在王朝的更替上,顯然,中國的古代王朝更替更多的是源于前朝末代皇帝昏庸無能,普天之下民不聊生,此后,后來者得了民心之后,才能推翻前朝的。本片中的設定為經(jīng)典的西方慣用“弒父“這個王朝更替理念,不能說不對,只能說用在我們自己的故事中,很別扭。
稍微對于商朝有所了解的話,自然知道,在新時期時代,即便是生產(chǎn)力相比舊石器時代有了發(fā)展,但是生產(chǎn)資料是很稀缺的,產(chǎn)出來的商品也是很稀缺的,在一個生產(chǎn)力并不是很強大的時候,自然就不會有太多的騎兵作戰(zhàn),弓箭作戰(zhàn),投石車以及鎧甲等等,華麗的造型對于創(chuàng)作者來說是可以為觀眾視覺效果負責的好工具,但是對于電影本身來說,并不是加分項,可能創(chuàng)作者對于自己所創(chuàng)作的故事并不太了解。即便是這樣,也可以忽略,但是片中朝哥殿堂上的明顯的羅馬式的鎧甲武士,以及他們跳舞的方式就顯得很搞笑了。
對于一部作品的影視化一直有來都有不同的爭論,一方認為,絕對還原是沒錯的,一方認為還原沒問題,但改編之后或許會更好,因為還原之后,不一定符合當下的審美價值觀。其實這都是沒錯的,錯的就在于左右逢源之后的猶豫。你想改編沒問題,如果改編的太過于魔幻,完全可以用架空的方式來構筑一個新的故事,這樣以來,你想怎樣就怎樣。沒有人會覺得這跟原來的故事有聯(lián)系,就如同張藝謀導演拍攝《滿城盡帶黃金甲》一樣,看起來是唐朝,但是卻是民國的故事。
本片最大的槽點在于想要用《封神演義》來構筑一個類似于《指環(huán)王》一樣的系列作品,但是創(chuàng)作者對于《封神演義》了解太少,而對于《指環(huán)王》了解太多,最終成型的是一部套殼作品,東不東,西不西,只能讓人唏噓。
這就跟前文說到的那樣,我們可以去學習西方的電影工業(yè),也可以學習西方的各種各樣的拍攝手法,但是當你將這些學到手之后,你需要講述的是你自己的文化,文化是可以了解的,但是卻不需要去專門學習的,尤其是對于電影創(chuàng)作者來說,如果你自己的國家沒有專門的文化,你可以挪于別人的文化,如果有,那么靜下心來好好鉆研自己的文化,這樣才能獨樹一幟而不是總邯鄲學步。
當初我們技不如人的時候,學習技術是沒問題的,但是本片從技術上已經(jīng)挑不出太大毛病了的時候,為什么連文化都要復刻呢?我們自己明明有文化的,為什么不用?這或許是本片該有的疑問。
……
你好,再見